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肠道菌群真的会影响自闭症吗?我怎么觉得不太靠谱呢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文章目录列表:
肠道菌群真的会影响自闭症吗?我怎么觉得不太靠谱呢
2.一个四岁男孩被“瓦解”的童年
自闭症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或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在 范围内,平均每15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且发病率不断攀升;在美国每68名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虽然自闭症的发病率很高,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自闭症背后的原因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
与没有胃肠道问题的自闭症儿童相比,有胃肠道问题的自闭症儿童更有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睡眠紊乱、突发性烦躁、不明原因的哭泣、攻击性行为等症状,行为评分也明显更糟。其它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行为和神经问题,表明胃肠道功能紊乱和行为改变之间的联系。患有乳糜泻的儿童也经常表现出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癫痫、严重的渐进性神经病变、步态共济失调和肢体共济失调也常见于成年的乳糜泻患者。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患者,通常也会出现一定的精神问题。
自闭症儿童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潜在病理学研究发现:α-1-抗胰蛋白酶的浓度较低,暗示着肠道蛋白质的损失;乳果糖-甘露糖测试表明肠道通透性增加;以及内窥镜检查发现胃肠道存在弥散性炎症。这种炎症的确切性质一直备受争议,然而,研究表明,与有胃肠道问题的正常发育儿童相比,有类似胃肠道问题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激活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胃肠壁的侵入。
一个四岁男孩被“瓦解”的童年
我们许多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受到某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前面我们讨论了肠道细菌在青少年和 中高发的应激相关障碍以及老年人群高发的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后,我们来看看肠道细菌在儿童时期常见的自闭症和多动症中的作用。自闭症和多动症都属于神经精神疾病,大脑和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大多数人不同。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任何 的东西,但它经常在社交情境中引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细菌似乎在自闭症和多动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闭症与肠道细菌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个广义的诊断术语,包括从严重自闭症到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整个谱系。这些诊断的共同点是, 患者在三个方面表现出问题:语言能力下降、 社会 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甚至自我伤害也是很常见的,自闭症患者在压力或快乐的时候可能会打自己的脸或咬自己的手。轻度自闭症患者,例如阿斯伯格综合症,可以有相对正常的对话,因此被认为是正常的甚至是高功能的,但是他们仍然很难理解和使用非语言交流,例如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
即使自闭症会伴随一生,但自闭症通常与儿童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在三岁前表现出明显的自闭症症状,才能得到诊断。近二三十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迅速增长,现在据估计,每68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自闭症。这种疾病在男孩中更为常见,被确诊的人数是女孩的四倍。
是什么导致了自闭症?为什么发病率会迅速上升呢? 以前,人们认为遗传在自闭症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除了遗传学,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免疫系统的破坏、炎症和环境毒素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肠道细菌作为 自闭症谜团最热门的候选因素之一,推上了研究的前沿 。
肠道菌群是在生命的前三年建立起来的,到三岁时基本接近 的水平。同样,自闭症的症状通常也出现在三岁之前,也就是在这几年,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有些部分发育较快,而有些则发育较慢。换句话说, 肠道菌群建立的时间窗口正好与自闭症的发生时间相吻合 。现在我们已经很明确,肠道菌群是大脑发育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认为, 生命前三年肠道菌群的发育在自闭症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无菌小鼠的实验,它们的大脑萎缩并显示出异常发育。当无菌老鼠被转移到一个充满细菌的正常环境并和其它正常饲养的老鼠一起饲养时,因为老鼠具有食粪行为,所以这些无菌老鼠会获得正常饲养老鼠的粪便细菌以及来自环境中的细菌而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这些老鼠的反 社会 行为也恢复正常。这不禁让人想起自闭症患者的反 社会 行为,也充分说明肠道菌群可能在自闭症样行为中发挥作用。
自闭症通常与胃肠道问题有关,包括胀气、腹泻、胃痛或便秘,其中便秘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常见症状 。胃肠道问题在自闭症患者中非常常见,因此它们被归类为自闭症的共病症状,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肠道和大脑之间对话中断与自闭症有关的原因。
近些年来,关于自闭症和肠道菌群之间联系的研究数量激增,那么这些研究揭示了什么呢? 首先,异常的肠道菌群与偏离正常的大脑发育之间存在明确的联系 ; 其次 ,各种研究表明, 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不同于正常发育的儿童 ; 第三,初步研究表明,改善肠道菌群的治疗甚至可以改善自闭症的症状 ,这给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带来了希望。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剖腹产的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比 分娩的孩子高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真正知道原因,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相信这与剖腹产出生的孩子不能获得足够的来自母亲产道的有益细菌有关。 分娩的孩子早期的肠道菌群主要来自母亲的 菌群,有益细菌占主导,包括乳酸杆菌和普氏菌等;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孩子的肠道菌群主要是来自母亲的皮肤,比如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和丙酸杆菌等。
我们还需要注意在宝宝出生后的喂养方式,推荐母乳喂养而不是配方奶,因为 母乳喂养与婴儿大脑的正常发育有关 。剖腹产出生,然后又使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的肠道菌群会更糟,这与自闭症的发病风险更高有关。但是,如果母乳喂养超过六个月,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就会降低。母乳中含有一些益生菌和促进有益细菌生长的多种母乳低聚糖。虽然,现在的婴幼儿奶粉生产商会在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元和益生菌,但是仍然不可能完全取代母乳。影响孩子肠道菌群的其它因素还包括压力、孩子的饮食和生活环境。
粪菌移植,也就是将 健康 人的粪便细菌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现在也已经被用于自闭症儿童的试验 。首先使用 清除生病的肠道菌群,然后将 健康 捐赠者的肠道菌群重新引入。2017年的一项在7-17岁的自闭症儿童中进行的粪菌移植试验,他们先服用 14天,随后是12-24小时的禁食,然后重新引入 健康 捐赠者的肠道菌群,同时,他们被要求补充低剂量的益生菌7-8周以维持新的肠道菌群。 8周后, 健康 肠道菌群成功引入,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 生了积极的变化。肠道细菌多样性增加了,双歧杆菌和普氏菌等有益细菌的数量也增加了。这些儿童的胃肠道问题,比如便秘、腹泻和胃痛等,也急剧减少了80%;同样,典型的自闭症行为和症状在治疗后也有所改善。最重要的是,治疗结束后,这种益处似乎可以持续至少两年 。
既然粪菌移植可以减轻儿童的自闭症症状,那么,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摄入益生菌是否也能改善自闭症等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一些研究调查了益生菌在自闭症中的作用。在不同的研究中,益生菌的确切组合有所不同,通常使用的都是我们熟悉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在报道的效果中,以下几点值得一提:减少有害的梭状芽胞杆菌、改善肠道功能、减少焦虑、减少反 社会 行为、减少沟通困难、提高集中注意力和听从指令的能力等等 。
2017年埃及的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临床研究发现,使用由 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 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干预 三个月 后, 自闭症儿童的表达/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便秘、大便性状、胀气和腹痛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 。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益生菌( 婴儿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 )和低聚果糖干预,可以 显著改善自闭症患儿的自闭症及胃肠道症状,并可增加自闭症患儿肠道中的有益菌,减少梭菌属等有害菌,恢复短链脂肪酸水平 。
研究表明,在三岁前接受 治疗的儿童肠道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降低。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我们知道 会同时杀死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既然多样性是 健康 肠道菌群的标志,也是强健免疫系统和大脑 健康 的先决条件,对于接受过过多不必要 治疗的儿童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记住,一个人的肠道菌群是在头三年建立起来的,这是肠道菌 育与大脑发育密切相关的关键时期。 一项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摄入 会影响新生儿的肠道菌群,进而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 。然而, 并不总是有 作用,它们被证明可以改善肠胃问题(比如腹泻)或短期内改善自闭症行为,这可能是因为 消灭了肠道中的致病细菌 。换句话说, 对于自闭症, 是把双刃剑。 可以杀死肠道有害细菌,或许可以暂时缓解自闭症的症状,但是长期使用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又会导致症状的复发甚至恶化 。但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肠道细菌的组成在自闭症中起着核心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改善自闭症症状。
多动症和肠道细菌
多动症是 上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通常始于学龄期。在所有被诊断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中,大约有30-50%到成年后仍维持这种诊断。在过去的几年中,被诊断患有多动症的人数急剧增加。许多人认为,这可能并不是真的在增加,而是因为新发现了诊断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以前可能会漏诊。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增幅太高,不能仅仅归因于新的诊断方法。也有一些人认为多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特征,而不是一种障碍,患有多动症的人只是不适合我们现代 社会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多动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而不是一种障碍的原因。
什么是多动症?它代表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包括三个核心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 。多动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学习问题、学习成绩差,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多动症通常被认为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紊乱有关,这对注意力和冲动控制很重要 。多动症患者中,控制大脑中这些神经递质的基因也是不同的。当提到与肠道菌群的联系时,与自闭症相比,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要少得多。
和自闭症一样, 多动症也伴随着胃肠道问题和血液中炎症的增加,大多数患有多动症的人也患有肠胃问题,这使得症状更加严重 。一项观察了742939名儿童的大型研究表明,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有更高的便秘发生率 。研究还表明, 炎症产物在多动症儿童的血液中也更加常见 。我们知道,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肠道菌群的不平衡,会使身体和大脑更容易发生炎症。少量研究发现, 多动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 健康 人群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的肠道菌群可能影响多巴胺的产生,进而妨碍奖赏反应。
目前,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多动症的研究。首先,研究人员正在调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使用 是否会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我们知道小孩子的肠道菌群特别脆弱,过度使用 会损害肠道菌群,这可能导致多动症。其次,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促进炎症的细菌产物是否会通过肠道进入多动症儿童的血液,因为我们知道炎症产物在多动症儿童的血液中更常见。第三,研究人员正在调查调节肠道菌群是否可以改善多动症儿童的症状。
尽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不 健康 的肠道菌群会导致多动症,但是 健康 的肠道菌群可能是多动症遗传易感性的保护性因素 。正如我们所见,益生菌可以极大地改善自闭症的症状,那么它也可能通过改善肠道 健康 和精神症状来缓解多动症。益生菌可以作为其它治疗多动症方法的一个有效补充。
神经精神疾病是困扰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严重问题,在儿童时期有自闭症和多动症,在青少年和 时期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在老年时期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影响。目前对于这些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揭示肠道菌群在大脑功能和行为中的作用,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正在彻底改变我们对神经精神疾病的看法,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袁端端
责任编辑 马肃平
本文 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一个四岁男孩的童年瓦解了,在短短的一个月间。
医生这样形容这一过程:“好好的房子,有房梁、有屋顶、有瓦片,一下子全塌了。”
2020年7月,四岁男孩小树就读的上海一家私立幼儿园复学,母亲王舒雯终于觉得可以轻松点了。这是小树上幼儿园的第二年,在老师眼里,这个瘦精精的小男孩爱和大小孩子玩,懂得合作与分享,大部分时间都“很乖”。
8月10日,小树在幼儿园罕见地尿床了,并无缘由地大哭。晚上,王舒雯几次问他白天在幼儿园的遭遇,小树拒绝回答。当晚,因为害怕床上有虫子,他几乎整晚没睡。 接连三天,小树几乎在惊恐中度过, 向大人描述着别人看不见的“虫子、蜘蛛”在他身边 ,甚至因为“枕头和床带电”不愿躺下。
一开始,家里人觉得孩子在幼儿园被“吓着了”,去找老师,看监控,可一切都很正常。老师甚至将小树所在的班级整个大挪移,换去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
8月14日,王舒雯带儿子去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这家国内顶级的精神专科医院,一位年轻医生判断男孩出现了急性焦虑的症状,开了很小剂量的精神药物劳拉西泮,缓解焦虑和辅助睡眠。服药两天后,小树晚上能睡觉了,王舒雯明显感觉他“情绪吃饭说话都渐渐恢复正常”。
但只短短几日,男孩又出现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现象。
8月26日,小树开始对着空气中的“**姐”说话,出现了幻听和幻觉。又过了几日,他开始自言自语,时而古怪地傻笑着,声音听上去让人发毛,家人问笑些什么,他看都不看他们一眼。
到了9月初,小树关闭了他的语言通道, 几乎不再主动说话,偶尔发声也只是咿咿呀呀。原本感兴趣的一切事物,奥特曼玩具、冰激凌、动画片都不再对他有吸引力了。除了惶恐不安,小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激惹,动不动就大哭。
9月中旬,小树的记忆开始慢慢消失, 曾经熟悉的日常用品、蔬菜瓜果和简单的数字全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之前熟记的儿歌和诗词。他大部分时间进入失神状态,被叫名字无应答。
这一切,让王舒雯全家陷入恐慌。
- 01-
童年“瓦解”了
一系列离奇表现和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举动,让家人开始怀疑小树患上了自闭症,但好几位医生都给予了否定——此前小树已经可以和寻常孩子一样上幼儿园,对话、玩耍、社交都不成问题。
9月7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给出的诊断是发育迟缓。小树比一般四岁孩子长得瘦小,2岁半以后的生长发育尤为缓慢,但医生无法解释一系列反常症状,建议到精神专科就诊。
“可能是儿童精神分裂症,还需要进一步确诊。”这一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开出了另一种精神药物利培酮——主治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有关的易怒情绪。
接下来的几天,小树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大脑核磁共振也看不出问题。但一切都在“偏离正常轨道”,那个原本能说会笑、会讲故事的孩子不见了,除了发呆,最常见的表现便是绕圈跑或在沙发上重复跳跃。
9月17日,一家人第三次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在 自闭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的诊室里,小树可以准确指认妈妈、外婆,却无法指认爸爸,也无法完成摸鼻子等简单指令。他自顾自地玩着医生桌上的免洗洗手液,不停按压,满手都是。杜亚松让他给妈妈一点,他似乎没听见,头也没有扭动一下。
综合迄今为止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杜亚松给出了一个让他们至今无法理解的诊断结果:童年瓦解性障碍。
过去的一个月间,王舒雯想过无数可能的病因,这个诊断是所有排列组合里最糟糕的一种。
- 02-
“妈妈,对不起”
这大概是人们从未听说过、最奇怪、又最不可知的儿童发育障碍。
童年瓦解性障碍(简称CDD)是一种罕见的迟发型发育障碍,患儿一般在三四岁以前发育正常,然后出现明显的退步现象,原本获得的能力在几周或数月很快消失。 有些患儿在起病初期可出现明显的焦虑、烦躁症状,之后出现能力消失,包括说话表达、听力理解、运动能力、玩耍能力、大小便控制等生活自理能力,其智力可很快降至中重度精神发育迟缓者水平。
杜亚松是国内为数不多能识别这一疾病的医生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还在湘雅医学院读研的杜亚松 次在导师的诊室里见到了这一“无比古怪”的病例。“当时那个三四岁的孩子诊断的是解体性精神病,又叫海勒综合征,因为太特别,一下子就记住了。”杜亚松回忆。
这一病例最早是在1908年由奥地利特殊教育 西奥多·海勒医生首先报道的。每10万名儿童中,只有1-2名,发病时间从2~10岁不等,有的人在数天或数周内急剧爆发,有的在更长时间缓慢发作。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旗下杂志Slate报道,在发生猛烈的反转之前,超过75%的儿童会经历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整夜的噩梦和惴惴不安。这是大脑的“恐惧中心”——两半球深处的杏仁核受到强烈刺激时的情绪反应。
有时候,连孩子自己都能感知到童年正在“瓦解”。王舒雯记得,小树在遭遇严重恐惧症状的 周,有一晚主动和她耳语了一句,“妈妈,对不起”,似乎能感受到这一急转直下的剧变,却又手足无措。
“我听的心都碎了。”一直在家人面前坚强理智的王舒雯也忍不住了。
- 03-
断崖式退化
在浩瀚的科研数据库中,几乎每一个童年瓦解性障碍病例都是单独论述却又极为相似的个案。
据《印度精神病学杂志》报道,足月出生的男童V在3岁半之前正常发育,能够与人交流。此后,父母察觉到他突然会惶恐不安。他变得不理人,在几个月内逐渐变得不会说话了,最后彻底哑掉,连大小便、吃饭都不会表达。他似乎活在自己的 里,反复做一些没什么意义的行为。医生对他进行神经查体,未发现明显的生理异常,脑电图检查发现偶有异常脑电波,但未发现癫痫迹象。最后,V被诊断为童年瓦解性障碍。
小树的进展几乎和V一样,无意义的转圈、傻笑成为白天的大部分状态。
一些自闭症儿童也会出现退化现象,但童年瓦解障碍的可怕之处是,从正常到异常的“断崖式下降”发生在极短时间内,短到仅仅只需一两个月。
9月22日,距离小树 次出现症状的四十天后,王舒雯把孩子从上海带回了老家合肥。在当地一家儿童医院进行了 评估后,医生给出了小树语言、行为、视觉、听觉等各项指标的单独评分,最高的一项相当于19个月的孩子,而最低的只有11个月。综合判断,4岁4个月的小树已经退化到了1岁半孩子的水平。
“退化得太快了。”王舒雯难以接受。
一个月后,小树从最初的恐惧焦躁进入到缄默、失语的阶段。“我觉得他像是把一切都屏蔽在外了,怎么喊都喊不醒。”看着就在眼前的儿子,王舒雯觉得相隔甚远。
不少童年瓦解障碍的患者会被诊断为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因为他们的很多症状十分相似,自闭症的三大核心缺陷:沟通障碍、语言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童年瓦解障碍也都有。
但两者仍有很多不同,譬如,大多数自闭症患儿始终不愿意学习语言。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常常重复对方话语,或将代词颠倒使用,也很难和人建立起社交关系。但童年瓦解障碍的患儿在生病之前,和普通孩子并无二致。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发病前有正常的发育期,这和自闭症儿童有明显的区别。” 杜亚松说。 从长远来看,童年瓦解障碍患者的结局比自闭症要悲观,他们可能罹患大脑神经系统过度脂肪堆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结节性脑硬化、脑白质营养不良等严重病变,甚至夭折,如果不加以干预,极大可能走向终生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 04-
找回丢失的行为
童年瓦解障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集中在语言和行为治疗上,干预手段和自闭症等发育障碍相似。 医学界的共识是,0~6岁是最佳干预时间,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显著改善不良预后。
小树算是发现及时的。就诊当天,杜亚松就嘱咐王舒雯 时间带孩子去干预中心进行训练,他反复强调立即康复才是最重要的,要通过高强度、多 次的训练把“丢失的行为一点一滴地找回来”。
王舒雯带着孩子在上海跑了多家干预中心, 一家愿意接受的需要等待两个月。在其中一家自闭症儿童干预中心,多名医师拿着小树的病例“研究了很久”,最终还是拒绝了,因为无法保证“干预的过程中孩子不会更糟”。
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杜亚松介绍,童年瓦解障碍的儿童“退化”时间可能在半年到两年内不等,此后会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干预得当,他们有可能重新找回部分丢失的功能。
九月中旬,王舒雯终于在合肥找到了一个颇有经验的特殊教育老师,争分夺秒地开始带孩子进行康复,“就像是和时间在赛跑”。
为了不让孩子陷入无止境的发呆或傻笑中,王舒雯把时间安排得很满,吃过早饭,她会带孩子散步一小时,回来后听儿歌、玩 游戏 、吃午饭,下午去针灸馆和上康复课,回来吃晚饭玩一会再睡觉。她重新找出一两岁时教小树的绘本和画册,开始陪他阅读,教他说话,“像复读机一样”不停地说。
“现在看着他,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即便康复对他效果甚微,但也必须坚持。”王舒雯说。她疯狂地看书和资料,搜寻能找到的一切。短短几个月时间,王舒雯已经从连自闭症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变成了可以用专业词汇向医生描述和总结小树行为的 宝妈。
“我要饼干。”10月6日,在长时间的缄默后,小树 次主动说话,并有了明确的诉求。之后的几天,男孩开始几个字几个字地恢复了语言,对曾经酷爱的奥特曼玩具重新萌发出喜爱,对于家长指令听懂的部分越来越多,眼神也开始追随大人的声音。
是大强度的训练有效了?还是病情突然好转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善,全家人惊喜不已。小树的语言和感受似乎开始恢复,但情绪也从冷漠、麻木变成暴躁、易怒。
10月10日,全家人飞到广州,找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希望再一次找到答案。作为自闭症和儿童发育行为领域的又一 ,邹小兵没有否认“童年瓦解障碍”的诊断,但随着小树症状的突然改善,他认为这更像是“自闭症合并紧张症”。
在美国最新的DSM-5诊断标准中,紧张症属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一种。在中国,紧张症很少被独立诊断,往往是某一主要疾病的伴随症状。为了进一步确诊,邹小兵将这个特别案例留下来住院观察。如果最终确诊,他可能是年龄最小的一例。
- 05-
从基因中寻找答案
没有人说得清“魔鬼”是怎样抓住小树的。
一有空,王舒雯就开始回忆男孩从出生至今所有的特别之处:从小湿疹不断,牛奶严重过敏;运动能力不好,胆子小、不爱玩滑板车、自行车;说话吐字不够清晰、常常说得过快;喜欢踮脚尖走路……
这些看上去每个小朋友都可能存在的“特点”,都被她作为蛛丝马迹串联起来。小树是他们的 个孩子,夫妻 健康 ,适龄婚育,没有任何家族遗传病史,一直科学喂养。 有关联的是自己孕早期发生过一次细菌感染,难道这会是男孩突发疾病的诱因?
医生没能给她答案,因为 关于这类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成因,科学界目前尚无定论。
一些科学研究证明这和基因突变引发的神经环路异常有关。人脑中的不同神经环路负责不同的学习、记忆、认知及 情感 功能,一旦通路出现障碍,神经元中蛋白质合成的平衡被打破,便会导致行为异常。但大多数精神障碍都是由若干个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如果能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就意味着科学家们离找到“解药”就近了一大步。
对于典型意义上的自闭症,目前已报道的易感基因有一百多个,可童年瓦解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明晰了,尽管大多数研究学者相信,这类罕见的儿童疾病和某些基因突变和代谢变异有关,但相关结论所知甚少。
十余年间,杜亚松一直在推动实验室基因分析运用到精神障碍儿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他梦想着有一天,医生拿到患儿的基因图谱,可以找到他们的致病原因,从而寻求出更多的方法,抗衡与生俱来的缺陷和漏洞。
2017年,杜亚松所在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对两名来自河南的兄弟患儿做过全基因序列的检测。两个相差两岁的男孩,分别在他们4岁时出现了童年瓦解障碍的症状。在将两名男孩和他们父母的基因进行分析后,医生发现了一个特殊变异“F101S”在这一家庭存在。尽管这个突变暂未在任何数据库中找到有疾病意义的解释,但暗示了潜在的病因可能性。
小树和父母也在就诊当天留下了血样,被告知用于全基因组序列检测并将送往中科院进一步研究。
“我们分析过一些患儿和家庭的基因信息,现在仍很难找到明确的病因。”杜亚松说, 能明确的是,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的复杂和严重程度远高于自闭症。
除了基因和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异常也被一些研究证明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2020年8月30日,杜亚松所在的医院和全国18家自闭症治疗机构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展了一项研究,希望在临床上找到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手段。
“我们已经应用菌群移植治疗了一批自闭症谱系儿童,小儿症状多有缓解,对于自闭症相关的疗效正在随访总结中。”项目研究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李宁告诉南方周末。
而对于王舒雯来说,祈祷小树不再退化,逐渐找回丢失的童年才是眼下最重要的目标。
(为保护患者 ,文中王舒雯和小树为化名。)
谁来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高校体检筛查抑郁症,个人 如何保护?
事关3亿多人的职工医保,将迎来怎样的全局性改变?
好了,今天关于“肠道菌群真的会影响自闭症吗?我怎么觉得不太靠谱呢”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肠道菌群真的会影响自闭症吗?我怎么觉得不太靠谱呢”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